艺术国际网邱志杰采访
 

 

邱 老师采访提纲:

1 ,在您的阅读史中,《庄子》是什么时候阅读的?得到比较深入的阅读又是什么时候?

我是在 1984 年读的庄子,大概是在初中毕业刚上高中的那个暑假。比较深入地阅读,是后来陆陆续续进行的,真正深入地阅读,还真不敢说,应该说算不上。

2 ,第一次就读懂了吗?需要借助别人的解释或者诠释吗?

少年时代读《庄子》,当然比较侧重文学性层面,被强烈的美感所激荡。那个时候 陈鼓应 先生的《庄子今著今译》影响很大。

3 ,《庄子》的阅读对你的精神世界或者思想世界提供怎样的建构?《庄子》对你来说重要吗?

今年美国的《艺术论坛》杂志要我写对我影响最大的十个文化现象,《庄子》就在里面。他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当然不光是一个庄子,这次在上海正大美术馆德的展览标题叫做“庄子的镇静剂”,是因为选了其中一件展品作为整个展览的标题,并不意味着整个这个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计划全只是受到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这里也可能不只是指向一个思想家的具体思想,而是它所象征的那一套文化和生活方式。比如,间接地表现出庄子思想影响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应该也包含在其中。至于说到它对于精神世界的建构的影响,我想是很核心的,主要是提供了一种反功利的审美态度,和超越一时一地的现实,全面地理解世界的一种视野。

4 ,镇静、自杀、庄子、南京长江大桥,您是怎样想到搭建起这样的关系?

南京长江大桥是曾经的国家形象,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色彩,是现代性和民族独立的象征。在这里发生的数以千计的自杀现象就分外怵目惊心。自杀问题的突出,让我思考他的原因,是生活中一种超越性的思考方式的消失,导致了人们的短视和无助。庄子这个词所代表的那一整套自由开放的世界观,对人生豁达的境界,从来都是我们的镇静剂,它在近代的式微,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痛苦的精神根源之一。

5 ,您的生命历程中遭遇过自杀(哪怕是倾向),或者遭遇过自杀的人吗?亲近的人或者朋友?

我初中时有一个好友,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我是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却成为好友,他后来跑到厦门海边的渔船上服毒自杀。口袋里居然留着纸条说:我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这件事情促使我开始阅读马克思的著作。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杀,但是曾经被人谣传过我自杀,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恶毒的中伤。

大学毕业后同届大学同学中有人自杀。我当时感到:一个的自杀是对所有人的谴责,谴责我们没有给他足够的东西。同时,受伤害的也是所有的人。否定一个生命就是否定所有的生命。这种自杀既是对自己施暴,也是对整个世界施暴。

6 ,见过自杀的景象吗?“凡高”是自杀的,你的第一个行为作品也是与梵高有关,还有过那些自杀的人对你有影响?

最近做这个项目,见过企图轻生被救下来的人,也拭擦过自杀者留下的血迹。对于我有影响的自杀者,应该说是不多的。梵高算一个,此外像老舍、傅雷这些文革时的自杀者,情况比较特殊。再有就是九十年代初中国诗人自杀高峰期的那些世人:海子、顾城、戈麦等人。

7 ,是怎样的机缘是你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自杀现象感兴趣,从而起意要来做这样一件作品?

从小得到的奖状就是带有南京长江大桥图案的, 2005 年我在南京博物院策划《未来考古学 -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那个展览之展出 1968 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 1968 年也是大桥建成的时候。这个展览还给年轻艺术家发了一个奖,有三个人得奖。用的奖状是我们用木刻印的。是南京艺术学院的 周一清 教授帮忙画的,上面就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形象。

当时我当了半年的策展人,忙于策展的事务。展览结束之后十分疲惫。觉得还是做作品最能感到幸福,所以那天晚上南京的朋友带着我拍照,我说去大桥吧。我们就过了大桥,看到大桥满目疮痍,路面坑坑洼洼,栏杆都被撞歪了。栏杆上面的浮雕恨不得用手就可以摇下来。情景令人伤感。我在江北的桥下拍了一张我的“光书法”摄影,以大桥为背景我用手电筒写了一个词: Romantic 。

07 年 5 月又到南京来参加朱朱策划的《南京长江大桥》展览,聊天中,南京的朋友说,因为堵车严重,大桥可能要改成步行桥,我说,那会有很多人来自杀的。结果南京的朋友说:已经很多了,是网友们评出的中国自杀圣地。我马上上网查,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个人的生命和国家形象的交叠,一个是脆弱的个人生命,一个是宏伟的革命象征,这种矛盾性是尖锐的。这是吸引我展开这个工作的原因,它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8 ,“心理干预”您去亲身做过志愿者吧?您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科”的形成和它在社会人群中的效用?

我的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一开始叫《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调查及相关创作》,后来进行不久就改叫《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因为作了不久就发现我不可能冷静地旁观,我必须介入。我配合桥上的自杀救援者一起救过人,也参与救下来之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对自杀救援者组织进行捐赠,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用艺术作品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学是人类探索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努力,但也是争议和流派比较多的学科,具体到临床应用更是如此。

9 ,自杀或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干预、心理重建都属于社会学范畴,你是怎样来看待这部分工作或者工作者的?

心理干预在社会人群中是会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心理干预出现的时候,终归已经是亡羊补牢了。疾病、战争、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公平等一直存在,心理干预的建设作用和这些解构的力量相比,其实是很微弱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出现,一种豁达的,不那么计较成败得失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艺术始终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社会价值之一正在于帮助人们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迷狂中退出。

即便如此,心理干预工作者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就是人类灵魂的维修工。

10 ,您怎样看待这类社会性题材的创作 ?

首先对我来说这个计划并不仅是社会性题材,而是非常和人的内心相关的。我以往熟悉的普查的办法经常是不管用的,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用心交会。

当然,它所处理的话题本身是一个社会性的话题。进行这类工作当然已经表明了一种基本态度。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去成为简单的社会再现,变成一种新闻艺术,那我们艺术家不如电视台的记者,也不如社会学家。我们从具体事情出发,还要超越具体,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是这类创作经常比较容易忽视的。我们不是要反映现实而已,我们要提供出现实中所缺失的东西,这才说得上介入。

11, 你历来的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 , 是出于偏好 , 还是熟悉 ? 或者什么其他缘故吗 ? 可以尝试就两件作品作分析和回顾吗 ?

可以肯定地说,即是偏好,也是熟悉。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血。我们甚至不应该说自己的血是一种“资源”。

12, 作品在空间的呈现的视觉效果非常的关键 , 在上海证大美术馆做的这个展览你做了一些分析和考虑 ? 打算怎样来实现它 ?

整个计划很庞大,里面作品的构想非常多,需要一系列大规模的个展才能最终完成。因为东西多,所以在每个具体的场所展出时,选择比较适合这个场所空间的作品来放在这里还是还比较容易处理。

所要展出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专门为证大的展厅而调整的。通过具体的装置,把展厅的常规参观路线也改了。证大美术馆对一些疯狂的想法都很配合,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这是实现好作品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