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 : 重要的是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 年 03 月 02 日 13:12 时代人物周报

  有人说, 36 岁的邱志杰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内曝光率最高的人。 2004 年,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在 “ 当代艺术 ” 书架的大部分空间,都陈列着他所著《重要的是现场》、《自由的有限性》、《给我一个面具》等当代艺术批评系列。

  邱志杰具有多重身份,他是艺术家、批评理论家,还是策展人。在比较自己的几种身份时,邱志杰说, “ 画画和写作才能给我带来乐趣。策展附加条件太多了。你必须花几个

时候和人沟通,和空间沟通,和钱沟通。 ” 他还认为, “ 纵观当今展览文化,美术馆制度、艺术市场不够发达,画廊操作不规范,都给展览增加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往往留下许多遗憾。 ”

  尽管对策展过程满怀怨气,但邱志杰依然是最活跃的策展人之一。究其原因,他说策展 “ 在公众层面上提出和讨论了问题。是现实的需要。是可以影响他人的。 ” 策展,在某一层面上,成了无可替代的艺术途径之一。

  邱志杰第一次做展览,是在 1996 年。当时美术界盲目推崇 “ 观念艺术 ” ,认为作品先得有 “ 观念 ” ,而 “ 观念 ” 要越机智越玄妙越好。事态发展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在画展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 这里的所有作品都不是我的作品 ” —— 凡此事迹,不胜枚举。面对当代艺术竞技场,邱志杰策划的第一个展览,选择了录像展。当时,他认为,录像最具 “ 现场感 ” ,最无法被还原。他希望推进 “ 现场 ” 展览以抵制所谓的艺术智力竞赛。

  随着这场展览, DV 很快成了一场盛大的青年运动,几乎每个城市艺术圈都开设 “ 辅导站 ” ,知名的 DV 艺术家如吴文光、欧宁等人被尊为 “ 站长 ” 。面对这样的局面,邱志杰就改策划比录像更有现场感的展览 —— 声音展。

1999 年,沿着 “ 创造更有现场感的展览 ” 这一思路,邱志杰在北京策划展览《后感性:异形与妄想》。中国当代艺术展上展出尸体,就是从那次展览而始。邱志杰原意是采用一些 “ 生猛材料 ” ,以打破 “ 非常优雅 ” 的展览状态。但从此之后,当代艺术展从 “ 斗智 ” 转入 “ 斗酷 ” ,场场展览摆出好勇斗狠状。尸体,乃至比尸体更刺激的艺术材料更迭出现。

  当邱志杰意识到此举矫枉过正时, 2000 年,他又开始策划命名为《家》的系列展,展览的地点选择在上海一个家具城里,现场气氛温馨和谐。他希望以此提醒艺术家:用血腥噱头吸引看客是低级做法,必须强调日常经验、世俗经验。

  穿梭在一帮艺术大腕中,邱志杰显得青涩跳脱,极富行动力。会后,他四处拍人肩膀,问: “ 听到我在会上提出的改善策展状况的 ‘ 十八条 ' 了吗? ” 但当第二天采访时,人们要他复述 “ 十八条 ” ,他却哈哈大笑,说 “ 我忘记了 ” ,又说 “ 不要紧,我可以说些更好的 ” 。

  他总是在创造,然后颠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