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构的世界
 

 

范迪安

  经历了很长时间以后,我们才开始能够忍受和接受我们所处的现实正在经历着变化的这种现实。这种现实引发了艺术向当下靠近的趋势。但是,困难在于,当许多艺术家试图用语言表达变化的事物的时候,却发现语言总是滑离于变化的事物之外,其原因恐怕不在于艺术语言的方式,而在于艺术家的思想锋芒无法穿越困窘在事物外表的迷雾。

  变化的事物的本质实际是正在变化中的事物。当我们的注意力落驻在这个“变化中”的时候,我们使会感到面对的不是一些现象,而是—种关系,一种此与彼、真与伪、虚与实、有与无的二元对立/统一结构。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认识到这种结构的存在,而是我们很难进入这种关系“之间”。这种关系之间肯定有一种间隙,那本是艺术之思可以畅游的空间,但是,我们的艺术却缺乏足够的智慧进入其中。就象面对“人不可能同时越过同一条河流”这个古老命题时 , 人们采取的方式通常是长叹一句“逝者如斯”,于是艺术便只能躲藏在回忆的温馨气息之中。

  邱志杰相信艺术可以在心灵与事物之间建立起意味深长的关系,首先,他在敏感于今日现实变化时能够怀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在他看来,变化的现实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文化特征,人的生活感受和历史演化轨迹在这个时代命运中结合为一体,表现为无所不在的具体形态。变化,已成为今日艺术体验、认知和意义的前题,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任何超超的企图或逃离的愿望只能使艺术无所作为,唯有正视这种变化并用艺术的方式去把握与揭示,才能获得艺术的当代价值。在这个艺术出发点上 , 邱志杰是积极的、甚至是乐观的,他代表了年轻—代中国艺术家新的憧憬与理想。

  无论是面对一片行将改变面貌的街区,还是身边一组悄然无声的静物,无论是面对匆匆行走的都市人群,还是生命个体孤独的自处,邱志杰都赋于它们同样的体会与意义。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使它们变为艺术的事务。

  邱志杰选择了摄影构成的方式。他的镜头对准了变化中的片断,在画面的有限空间里,它们是真实的形象。但是,每一个片断的价值不是这—个片断封闭的状态,而是它与下—个片断的关系。它的完整性要依靠整个组合结构才能实现,具体说来就是,片断的时间意味是通过整体的空间意义体现出来的片断的空间真实则是通过整体呈示的时间过程才得以实现。邱志杰的作品语言是“摄影”与“构成”的对立统一,也即观察与感受、记录与处理的对立/统一。当摄影所得的照片集合在一体时 , 一个创造性的事实得以形成。

  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家对他面前的东西的真正的尊重 , 艺术家也首先要集中全部感受力来体察现实 , 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个过程一一象日课一样地劳作一一现实便不会向他敞开真实的面貌 , 艺术家内在的冲动又必须在持恒的控制中 , 而不是在主观的想象中自我扩张。邱志杰每—个月所完成的一件 ( 一组 ) 作品所以能够保持一种平衡,使得它们看起来象—个自然的集合就在于他保持了自己心态的平衡。他所要做的只是把感觉强化在向他迫近的事实的实质之中。

  在邱志杰的作品面前,现在,我们能够获得生命体验与生命显现的同一性,这些影像一方面具有可以辩知的讯息,这种讯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又是无具体所指的,多义的。—条流动的时间之链贯穿在每一张照片之中,于是,那些讯息不再简单地引导识别过程,而是引导感受。当他把照片置放在一个月历的视觉结构中时,月历所显示的时间框架给了我们一种暗示,也在我们面前确立起一种崭新的时空关系,即空间的直接性与时间的先在性的统一。罗兰.巴特曾经说过:“照片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述避历史而再现种“平面的”人类学事实,这是空前绝后的。人性在神经质历史中第一次感到了“无代码讯息”。邱志杰的作品为这个论断作了恰当的注脚,也缓解了我们在变化的事实 面前产生的对于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现实的外貌与现实的本质,艺术与真实等等一系列矛盾的紧张和焦虑。

l998 年 12 月.北京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