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四个字则成就了邱志杰式的书法价值观
 

  去年年底笔者有幸在杭州参加了一场中国美院搞的“书法平安夜”现场书法表演活动可谓大开眼界。名为“书法平安夜” , 其实是一次“冬至雅集” , 主办方取名为“书法平安夜” , 本身就很有反讽的意思。不同于传统书法的是 , 现代书法也可以搞得像时尚秀场一样 , 成为一场感觉很前卫的“书法秀”。有艺术家王冬龄在从西伯利亚空运来的大木材上现场挥毫 , 有艺术家洛齐展出以书法元素为主的装置作品 , 还有艺术家像玩杂耍一般的在一张现代风格的红色餐桌上用牛奶写字表演 , 有艺术家穿上仙风道骨的汉服 , 在鼓声中一边吟唱 , 一边在墙上题字 , 有艺术家邱志杰用手电筒写字 , 让旁观者一一报上他们的大名 , 他写的一个个名字就出现在大屏幕上 , 在一边 , 一支小型摇滚乐队正在为书法表演助兴。展出的还有在人体上书写的录像装置作品 , 等等。不管笔者看到的这些还是不是正统人士心目中的书法 , 但书法也可以变成好玩的现场表演 , 的确增强了它的观赏性、愉悦性和时尚性。

  当代艺术家,中国美院副教授邱志杰认为 , 传统书法本身没有问题。但目前书法的品质虽不是被拯救者 , 但它的处境却像一个需要被拯救者。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 书法发展到了现代 , 艺术家们纷纷在为书法找出路 , 加强书法在当下的力度。邱志杰认为美院搞“书法平安夜”这样的活动 , 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侵略” , 在西方的节目上用我们自己的书法 , 涂上中国文化的痕迹。他自己就是将书法当成一种方法论 , 来表达他的种种文化观念、情怀。

  笔者最近曾经走进北京费家村的邱志杰工作室。从艺术家邱志杰的作品那里,我看到了现代书法的延伸意义。在邱志杰看来 , 什么东西是中国人最本质的意识形态呢 ? 最本质的意识形态就是雪泥鸿爪的白驹过隙 , 时间的过眼烟云 , 他认为中国哲学关心的是生死 , 人是要死的 , 在想任何问题时都会涉及到有限的生命 , 生死的智慧。所以邱志杰以书法作为方法论的艺术作品中 , 都可以看到他对时间的感悟。

  “雪泥鸿爪”四个字则成就了邱志杰式的书法价值观。不久前在杭州 LOFT49 凡人别墅的“我们当代艺术展”中 , 邱志杰的书法作品 , “在 2006 年的 5 月和 9 月的某一天 , 我想起的人” , 就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人文情怀 , 这些他在这两天想起的人的名字 , 最终组成了两幅星空苍穹图 , 这些与你相关的人 , 就像天上的星星那样照耀着你的精神世界。他的摄影 + 书法作品《二十四节气》 , 是在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 在世界上找一个地点完成一张摄影照片 , 摄影地点有的在中国 , 也有的在别国 , 然后在照片上用书法写上“春分”“冬至”“清明”等节气的名称 , 就像一枚盖在照片上的图章。它沉默着却拥有无言的动人 , 它的语境完全是中国文化的语境 , 它的力量犹如塔尔柯夫斯基的乡愁 , 使你在任何一块土地上 , 都记得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我在邱志杰工作室一张张地看完《二十四节气》 , 忽然想如果我在清明或冬至这些日子不在自己的国家 , 看到他的作品 , 也许我会潸然泪下。

  邱志杰有件作品叫《重复书写 1000 遍兰亭集序》,从 1990 年到 1994 年,他陆续在同一张宣纸上重复书写了 1000 遍兰亭序,与其说这是书法作品,不如说更像是行为艺术,他注重的是书写 1000 遍的过程,而这张纸最终变成了一张黑纸,看不出任何字迹。邱志杰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体验了隐秘的怀恋,游戏的快乐和文化选择,以及传统规范与个人之间持续的张力,并且也最终知道书写所代表的那套世界观,那套生活方式是多么柔弱和隐忍。”

? 以下对当代艺术家、中国美院副教授邱志杰的访问,出自萧耳之手。

  萧耳是我的大学同屋,时尚主编。志杰是我的中学同学,记得当年考大学,他第一年故意把文化课考砸了,因为不想读福建师大,第二年他就考到中国美院了。于是,我们三人在同一城市读大学。某天,志杰到浙大看望我这个老同学,明知我的宿舍就在一楼,却故意从六楼一层一层问下来,把整栋楼的女生看了个够。所以他在 1988 年就到过耳的宿舍。但他们当时没见过面。他们直到 2006 年才有了深刻交往,都是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了,彼此惺惺相惜。作为在世界艺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志杰落入耳的视线,在耳任主编的时尚杂志中露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志杰读大学后就很少与中学同学联系了。每次同学聚会,大伙最关心的也是他,知道他层出不穷地玩各类新型艺术、在世界各地办展览,拥有一大批粉丝。但我想起来的,还是中学班上那个一脸灵气、热情朴实的漳州男孩。有一次看他的博客,他大过年的邀请大伙到他的工作室聚聚,为大伙写春联。特别强调一定要把春联贴出来,不要收藏着(估计他的书法如今已价值不菲)。我想起中学时他就曾这样做了,很多同学家都贴过他写的春联。

   喜欢耳对志杰的解读。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在西方的背景涂上中国文化的痕迹,志杰确实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保卫传统文化,也许不能一味固守,而要有所进逼。志杰同学在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做出了他的努力,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切热爱。

  “它沉默着却拥有无言的动人 , 它的语境完全是中国文化的语境 , 它的力量犹如塔尔柯夫斯基的乡愁 , 使你在任何一块土地上 , 都记得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萧耳的这番评价,让我觉得志杰同学不管走得多远,依然是中国心。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起编印班刊的志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