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纸上水墨 367*146CM 每张 共 3.67x7.3 米

 

《科技艺术地图》是关于“科技艺术”的传统艺术,这是一张色彩斑斓浓烈的巨型水墨画。画面由 5 幅丈二宣纸条幅组成。

最左边的一张叙述了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各大科学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艺术。例如“视错觉艺术”就是基于数学和光学,也涉及脑神经和认知科学。埃舍尔的版画作品以及折纸,则更多地涉及拓扑学。从统计数学出发,出现了最早的数据可视化的努力。很多科学领域都有艺术家的介入,例如在植物分类学、矿石和天文学领域,画家们都有深度的介入。地图的出现,则关联着球面几何学、四色原理、行星导航等科学问题和技术。

这张地图的中部 3 张条幅,沿着呈微笑曲线的弧形铁路,从左到右依次梳理了科技艺术的历史和门类:从摄影开始,实验电影、实验动画、录像艺术、光艺术、声音艺术,最后在计算机成熟的时候发展成数字艺术。从计算机艺术发展出互联网艺术、互动艺术,一直到今天的生成艺术、数据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与机器人艺术有相当的重叠,而脑科学、生物艺术中的基因改造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汇聚在一个叫做“人类增强”的山脉。生物艺术和生态艺术则在画面中部的下方。在它们中间则是新材料艺术。

在画面的最右面的一个条幅,“协作”山脉从右上向左下斜下穿插。在它的右边,是科技领域与艺术的跨界融合意识的逐步形成,一直发展成今天的科技世界的整体状况。它包含各种科技艺术机构和节日、奖项,教育领域中来自艺术院校和科技院校的科技艺术课程和联合培养。也包含科研会议上的艺术项目、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创新企业资助的艺术项目等等。从这里向下延伸,则是科技艺术融合、科普与美育融合的教育,包括博物馆和流动展览,机场、商场等公共空间中的科技艺术项目等等。在河口的右边则是科幻海滩,这也是科技艺术的重要板块。位于最下方的巨型岛屿,则是“ STEAM ”教育。

位于整个画面正中的一个很大的矿坑,被我命名为“技术伦理渊”。由此向右延伸,则是“科学社会学”之路。探讨了科学创新机制、技术平等、公民科学等问题。

 

《科技艺术地图》的画面上,后期将叠加 AR 内容,升级为电子数据库。目前并没有直接地使用声光电等流行的技术手段。但利用地图的模式,为我们搭建起科技艺术的宏阔全景和各门类之间复杂的网络和互动关系。创造了很多美妙的巧合,例如,在声音艺术和录像艺术的交汇处,正好是白南准,他既是录像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激浪派的重要成员。录像艺术发展的早期,有一批活跃的街头录像小组,他们是录像激进主义者。从这条道路向上延伸,他们变成了互联网激进主义者。而互联网艺术中的电子邮件艺术运动,则与“邮递艺术”的早期传统息息相关。

同时,地图的结构也敞开了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的机遇。例如把“脑科学艺术”细分为“脑图像艺术”、“脑波驱动表演”和基于最新的写入式脑机接口的基础上提出的“脑增强艺术”;把“太空艺术”细分为“太空信息可视化”、“无重力艺术”、“太空漂流物艺术”和“地空对话艺术”;在“人工智能艺术”中提出了“多智能体艺术”的概念等,都是积极的理论创新。

可以说,这张《科技艺术地图》,既是整个科技艺术的学科结构,是一张导航图。也是历史梳理,是先贤祠和英雄谱。同时也是一张“先遣图”,是一种探索性的构想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