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材料绘画》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海浪》
贝壳粉末和海藻酸钠凝胶做成的生态混凝土:用瓦刀抹出大块海浪造型。留白的地方将用海盐培养白色晶体作为波峰的白色浪花。鲍鱼壳粉末有细小的珍珠光泽在闪亮。
《漩涡》
贝壳粉末和海藻酸钠凝胶做成的生态混凝土用瓦刀抹出大块海浪和圆弧造型。这个圆弧既是海中的漩涡,也是银河系的旋臂或旋转的星云。黑色斑块为竹炭粉末调和海藻酸钠,嵌入大大小小不同颗粒度的人造珍珠,造成满天繁星的感觉。
《溶洞》
用生态混凝土以小打印笔挤压成型制作基本造型后,用碳酸氢钙溶液滴落法直接形成石灰质钟乳石。碳酸钙( calcium carbonate ),通常以方解石( calcite )或者石灰石( limestone )的形式存在。所以在画面中局部镶嵌了方解石。
《火山》
贝壳粉末和海藻酸钠凝胶做成的生态混凝土形成火山的基本结构。褶皱的海带皮革和龙须菜皮革填入作为远山。嵌入火山石碎屑、碳化硅、动植物化石等。红色岩浆用晶体培养的方式获得。火山冒出的浓烟用竹炭粉混合海藻酸钙获得。
《矿坑》

用甘油和醋酸作为塑化剂将海带加工为皮革生物。
用贝壳粉、茶叶末、咖啡渣和玉米碎屑制作各种生物材料合成纸张。
使用生物染料染色将以上材料染色,把不同颜色的材料进行剪贴重组。
在生态混凝土堆积成的岩层间直接嵌入碳化硅、黄铁矿等矿石。
嵌入各种小型弹簧,呈现地层之间的受力状态。

《河口》
画面造型以恒河三角洲入海口为原型。河口的三角洲陆地由虾壳粉末与海藻结合的生态混凝土堆积而成,画面上半部分撒了粉红色的喜马拉雅矿盐颗粒,干透后泛白,呈现盐碱地的质感。红色的海洋水面由俗称赤血盐铁氰化钾溶液染色。
《水下》

蓝黑色部分用贝壳粉末和海藻酸钠凝胶做成的生态混凝土,掺入藻蓝蛋白和竹炭粉末。
嵌入鱼骨头、珊瑚石、贝壳碎块、人工养殖珍珠等。用甘油和醋酸作为塑化剂将海带、塑化紫菜、塑化龙须菜等海藻加工为皮革生物。
水下的珊瑚和海底火山使用了真的珊瑚碎片和火山石。

《树林》
用材料挤出的方式制作树木的枝干和表皮。材料成分为锯末、甘蔗渣、海藻酸钠凝胶做成的生态混凝土。底板嵌入塑化龙须菜、塑化海带等材料。树木干透后在其上培植苔藓、灵芝等。

背景:

自古以来绘画材料大量从矿石和植物、动物中获得染色剂。古代青金石的珍贵导致了群青成为稀缺而昂贵的色彩,而古罗马为了获得紫色则需要上万个骨螺。现代化学工业发展以来各种合成燃料层出不穷。 1856 年英国化学家威廉 · 亨利 · 佩兰( William Henry Perkin )偶然发现了紫色染料 mauveine ,即奎因。随后人工品红、普鲁士蓝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20 世纪中叶,一些化学家开始尝试将丙烯酸和其他化合物结合,制造一种新型的丙烯颜料,今天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建筑装饰、工业涂料等领域。

动机:

这个系列的绘画将探索尽可能地使用生态材料来构造画面。这有三方面的追求: 1 ,确保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尽可能廉价和方便获取,尽可能实现废物利用,因此类似于丙烯酸乳胶、聚苯乙烯泡沫之类难于降解的好用材料被刻意回避了。 2 ,确保生产过程尽可能低能耗,因此像普通硅酸盐水泥( Portland Cement )这样方便的材料,甚至于玻璃这种材料虽然可回收利用,但制备过程消耗热能过高,也刻意回避了。 3 ,确保最后的作品除了绘画的美感能够兼具生态职能。

实验:

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系列材料的制备方法。作品中需要有一定塑性的材料来制造厚度和质感,我们尝试了一系列生态混凝土材料:分别使用牡蛎壳和鲍鱼壳粉、虾壳粉末、茶叶渣、咖啡残渣、果皮、粉煤灰、矿渣、硅粉或稻壳灰等作为基材;分别用植物淀粉、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钠和海藻酸钙作为黏合剂来制备。从木材和植物纤维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地衣素( Lignin )因为过于昂贵而未尝试。在成型工艺上我们尝试了模具铸造、模拟造纸过程的混凝土纸张的制作、以及 “ 手动 3D 打印 ”-- 我们用电动玻璃胶枪改造了一把 “ 手动增材制造打印枪 ” ,用来挤出生态混凝土。

我们很愿意尝试直接使用生物材料,如龙须菜、紫菜和海带,但为了确保作品的持久坚固,我们用甘油和醋作为塑化剂将其改造为海藻皮革。部分绿色元素我们使用了永生苔藓。画干透后部分颜色变粉了,经研究使用了天然蜂蜡上光恢复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