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古以来绘画材料大量从矿石和植物、动物中获得染色剂。古代青金石的珍贵导致了群青成为稀缺而昂贵的色彩,而古罗马为了获得紫色则需要上万个骨螺。现代化学工业发展以来各种合成燃料层出不穷。 1856 年英国化学家威廉 · 亨利 · 佩兰( William Henry Perkin )偶然发现了紫色染料 mauveine ,即奎因。随后人工品红、普鲁士蓝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20 世纪中叶,一些化学家开始尝试将丙烯酸和其他化合物结合,制造一种新型的丙烯颜料,今天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建筑装饰、工业涂料等领域。
动机:
这个系列的绘画将探索尽可能地使用生态材料来构造画面。这有三方面的追求: 1 ,确保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尽可能廉价和方便获取,尽可能实现废物利用,因此类似于丙烯酸乳胶、聚苯乙烯泡沫之类难于降解的好用材料被刻意回避了。 2 ,确保生产过程尽可能低能耗,因此像普通硅酸盐水泥( Portland Cement )这样方便的材料,甚至于玻璃这种材料虽然可回收利用,但制备过程消耗热能过高,也刻意回避了。 3 ,确保最后的作品除了绘画的美感能够兼具生态职能。
实验:
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系列材料的制备方法。作品中需要有一定塑性的材料来制造厚度和质感,我们尝试了一系列生态混凝土材料:分别使用牡蛎壳和鲍鱼壳粉、虾壳粉末、茶叶渣、咖啡残渣、果皮、粉煤灰、矿渣、硅粉或稻壳灰等作为基材;分别用植物淀粉、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钠和海藻酸钙作为黏合剂来制备。从木材和植物纤维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地衣素( Lignin )因为过于昂贵而未尝试。在成型工艺上我们尝试了模具铸造、模拟造纸过程的混凝土纸张的制作、以及 “ 手动 3D 打印 ”-- 我们用电动玻璃胶枪改造了一把 “ 手动增材制造打印枪 ” ,用来挤出生态混凝土。
我们很愿意尝试直接使用生物材料,如龙须菜、紫菜和海带,但为了确保作品的持久坚固,我们用甘油和醋作为塑化剂将其改造为海藻皮革。部分绿色元素我们使用了永生苔藓。画干透后部分颜色变粉了,经研究使用了天然蜂蜡上光恢复色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