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液态金属是指在常温和常压下呈液态状态的金属。常见的液态金属包括汞( Hg ),也就是水银。汞是唯一一个在标准条件下(室温和常压)就是液态的金属,而其他金属则在较高的温度下可以达到液态。液态金属的特性包括高的导电性、热导率和流动性。这些特性使得液态金属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中非常有用,由于一些液态金属的毒性或者其他不良特性,它们在一些应用中也受到限制。
相关研创: 2010 年以来,国外数位艺术家利用液态金属特征创作了作品,如迈克尔 · 弗林 Michael Flynn 、儿玉幸子 Sachiko Kodam 、金允哲 Yunchul Kim 等人的作品。包括市面上的铁磁流体玩具,主要利用了磁力控制性能。多为黑色铁磁流体。
实验动机: 中科院理化所刘静教授团队在 2017 年取得技术突破,制备了镓铟合金液态金属,在常温下就可以达到液体状态的同时又保持了水银质感的外观,发现了液态金属的多种机理。本系列实验的目标是发掘液态金属的更多可能性及其艺术表现可能。
16·1 ,《液态金属走迷宫》
迷宫中的液态金属,利用液态金属的电致运动性质,液态金属会向负极集中,正极驱赶,负极吸引,电压影响速度。在迷宫的不同出口反复通电,让液态金属走迷宫。
实验中发现液态金属只能在电机驱动下进行点对点直线运动,因此必须在迷宫的每个折角安装电极,起到 “ 向导 ” 作用。这样液态金属显得并非自己走迷宫,非常不 “ 智能 ” 。
因此设想将电极的控制权交给观众,使之成为一件互动作品,由观众来引导液态金属走迷宫。但由于液态金属的不可控性很强,电压、电流、迷宫形状都会影响到液态金属的 “ 行走 ” ,所以此次展览暂时只展示实验过程及数据。
16·2 ,《金属潮汐》
用磁铁驱动金属运动,通过电流改变磁场大小,使磁流体产生不同纹理,出现毛刺。在容器底座下安排旋转的磁铁,让毛刺不断旋转。
第一次实验,旋转的磁铁固定了毛刺的造型,等于是悬臂举着固态化的金属转动。无法体现液态金属的流动性。
尝试让旋臂通过电流中断或强弱改变磁场,但要设计如何不重复国际艺术家已经完成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发现多数艺术家采用圆周旋转。
16·3 ,《液态金属星空》
液态金属的性能包括通过通电改变表面张力,会由平摊变为球体。需要在容器(盘子)底部安装很多电针,电针需要上下穿透整个盘子,下部可以连接电源。电针布局为全天星图。
理想的设想是,观众第一眼看到平坦的一片液态金属镜面状态,也就是断电的状态。观众靠近时触发感应器,电针通电,这时铁镓合金银色液体由摊开的薄膜状集中成小球状,变成球状星空。人离开时为镜面,人靠近时为星空。
经与科研团队探讨,该设想暂时不可行。决定暂停实验。
16·4 ,《躁动的章鱼》
用液态金属复合材料制作一条章鱼容器底座安装电路控制的加热模块,不同部位交替加热,让不同的部位不断交替加热液态金属复合材料受热后,章鱼在底板上蠕动伸缩触手,能移动最理想。
16·5 ,《忐忑》
液态金属加入纳米氧化铜后会膨胀形成多孔结构,用这个材料翻铸造一个人类心脏雕塑。底部通入电极反复刺激,心脏就会跳动。
|